第八章 开启上课之旅-《我是人民教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三步并作两步,迅速来到校门口,向李大爷说明了情况,那话语急切而诚恳,仿佛是在祈求救命的稻草。李大爷急忙叫出了他刚干活回来正在吃早餐的儿子。李大爷的儿子放下碗筷,背上马东就往医院跑去,那身影矫健而迅速,仿佛是一道闪电划过。李大爷则前往马东家送信,那脚步匆忙而坚定,仿佛是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。

    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,林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讲台,拿出课本刚准备讲课,“叮铃铃”,下课的铃声响了,那铃声仿佛是一记重锤,无情地敲在他的心上。

    一节课就这样匆匆结束了。林晓的心却乱得像一团麻:这教学到底该怎么办?马东会不会有事?这么多孩子交付给自己,要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?

    他缓缓走出教室,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,仿佛是一条无尽的道路,等待他去探索。风儿轻轻吹过,吹动了校园里的树叶,发出沙沙的声响,仿佛在为林晓的忧虑叹息。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越发深沉,仿佛也在默默地关注着这所学校里发生的一切,为林晓的艰难处境感到忧心。

    林晓正一筹莫展之时,“叮铃铃 ”上课铃声又响了。

    第二节课,林晓试图调整教学策略,先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故事,吸引他们的注意力。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,孩子们的眼睛紧紧盯着他,听得入了神。可故事才讲到一半,就被一阵喧闹声打断,原来是两个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争抢一块橡皮而吵了起来。他们互不相让,脸红脖子粗,声音越来越大。

    林晓赶忙过去调解,他先是让两人冷静下来,然后耐心地询问事情的经过。了解清楚后,他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告诉他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,互相帮助。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让他们和好如初。

    回到讲台,他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,预定的教学内容还未完成一半。

    到了第三节课,林晓感觉自己的精力已经被消耗了大半,但他依然强打精神。他给四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道数学题,让他们分组讨论。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,可讨论的过程中,有的小组偏离了主题,开始谈论起课间的游戏;有的小组则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了矛盾,争得面红耳赤。

    林晓不得不一个组一个组地去指导,他仔细倾听每个小组的想法,纠正他们的错误,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思路上。当他终于让所有小组都回到正轨时,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。

    第四节课,林晓的脚步已经变得沉重,声音也带着明显的疲惫。但他仍然努力地维持着课堂秩序,耐心地讲解知识点。他在黑板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公式和例题,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解释着。

    然而,学生们似乎也被这紧张的氛围影响,积极性不高,课堂气氛沉闷。林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,他讲起了有趣的数学故事,又是举例,又是互动,还设置了小小的奖励。他的额头布满了汗珠,衣服也被汗水浸湿,但他依然全情投入,累得满头大汗。

    下午的第五节课,林晓原本准备了精彩的实验课,想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,感受科学的魅力。他提前精心准备了实验器材,满怀期待地走进教室。

    可由于实验器材有限,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,甚至有几个学生不小心打破了实验器具。林晓一边收拾残局,一边还要继续指导其他学生,他的眼神中没有一丝责备,只有满满的鼓励和耐心。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如何正确操作,如何观察实验现象,如何记录数据。当实验终于顺利完成时,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最后一节课,林晓已经身心俱疲,但他仍然坚持着。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,努力把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。可学生们似乎也已经疲惫不堪,有的开始打瞌睡,脑袋一点一点的;有的眼神呆滞,目光游离在窗外。

    林晓用尽力气提高声音,试图唤醒他们的注意力,他敲着黑板,提高语调,甚至讲起了笑话,可效果甚微。当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,林晓瘫坐在椅子上,望着一片狼藉的教室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失落。

    他知道,这一天他没有完成任何一个班的教学任务,他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。此时,师范学校的校歌“家乡贫穷落后,怎能心甘情愿”又在耳边响起。“我是人民教师”的使命告诉林晓:再艰难也要坚持下去。

    夜晚,林晓躺在床上,虽然很疲惫,但却难以入眠。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白天上课时的种种场景,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脸庞,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,让他感到既欣慰又沉重。

    “明天的课还没备呢!”想到这,林晓连忙坐了起来。

    午夜,妈妈看林晓房间的灯还亮着,轻轻敲了敲门,“晓晓,工作不是一天干完的,该休息了”。林晓应了一声,却还是继续备课。

    第三天,林晓嗓子哑得一点也说不出来。六年级的学生给他带来了“金银花、罗汉果、胖大海”。林晓倍受感动,眼中闪着泪花。实在太累了,一周下来,林晓瘦了一大圈。

    母亲心疼儿子,告诉他“儿啊,妈心疼你,妈是大老粗帮不上你的忙。你撑不住就去请教一下领导吧。或许他们能帮你想想办法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