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是这样,张先生,我看私塾的教育方式应该改革了。 十年寒窗苦读,然后参加科举考试。 私塾里就您一个教书先生,您跟一批学生就要跟十年。 可是,孩子们的年龄不一样,也不能一年的入学。 你是不是经常的教完大的教小的,然后再教更小一点的学生” 张先生听了三月的话,并不否认的点了点头,没有打断三月话的意思,继续倾听三月的讲述。 “由于孩子们的年龄不同,学的知识又不一样,一个人办私塾是很累的。 如果我们多招几个教书先生那就不一样了。 不同年龄的孩子,有不同的先生教。 把学生再分成年级,一年级、二年级、三年级 教师先生也按教书的水平来教,文化高的就叫高年级,文化低的就教低年级。 学生一起上课都是一个年龄段的,在一起学习也有兴趣。 不像现在,都在一起学习,你讲高年级的知识时,低年级的睡觉,教低年级的时候,高年级的又不愿意听。 久而久之,学生们都有了厌学的心理。 您想,十年寒窗,谁不想考取一个功名呀。 我们如果把教学系统化、趣味化 不但孩子们愿意学,成绩也不会很差。 我们要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,学生们想考取个功名还是有希望的,您说呢?” 私塾的张先生,听了三月的办学计划,像听书一样入了迷。 三月深入浅出的讲述,让本来就不笨的张先生茅塞顿开,三月的理念不无先进,他还真的没有想到一个不到20的小姑娘,能有这样高的见解。 张先生喝了一口茶,看着三月若有所思。 按三月说的到县里办学不是不行,他知道三月有县太爷撑腰,去了也不会有人欺负。 “兰姑娘,听了你办学的理念,张某真是茅塞顿开,自愧不如也。 你想法很先进,常言道‘术业有专攻’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 一个教书先生,常年累月的就教一个年龄段的孩子,他的教学经验会越来越丰富,也会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秉性越来越清楚。 了解孩子,知道孩子需要什么,才能知道怎么教好孩子,也是这个道理。 如果真能把这样的私塾办起来,我想,用不了几年,我们私塾里一定会科举出几个举人,出个状元也说不定,哈哈。” 三月听张先生溢誉自己的言辞,很是不好意思,这哪里是自己想出来的呀,现在生活中都这样好吧,她只是照搬过来而已。 张先生的话也提醒了三月,如果学校办起来,几年之内要真的出个状元什么的,这个学就没有白办,这也是一个活的广告,以后招生就不成问题了。 三月想着美事,仿佛看到了小东、小西他们都考上了状元,不禁笑出了声来。 私塾先生听见三月的笑声,抬头看了眼三月,他刚刚也是进入了遐想,自己没有功名,如果自己教的学生多考上几个,也是对他的一种安慰。 三月看见张先生异样的盯着自己,有些不好意思起来,她帮张先生边续着茶,边笑着说道。 “张先生,你夸奖了我来,我兰三月哪有您说的那么好。 办学的事儿,还得劳您多费下心。 我接触的教书先生不多,师资这一块你还得帮忙,先给他们打下招呼。 等我把学校的地址选好后,就让他们过来,你看行吗?” 张先生想了想,教书先生这个问题好像不大,和他一起参加过科举的人他可认识不少,考取功名的就那几个,其余的都在家带着呢。 能帮同僚们找点事做,又可以和老朋友们经常在一起,他想应该没人会反对的。 “好,既然兰姑娘相信我,我就一定把这个事情办好,别的不敢说,老学究还是认识几个的,看面子都能过来,如果薪金上没什么问题的话,留下他们问题也不是很难。” 三月听了私塾先生的话,觉得张先生这个人是个办事的人。他可以帮自己找这些教书的先生,当然没有忘了帮这些老学究争取薪金的问题。 一看张先生也是为朋友着想的实在人。 三月心里挺高兴,学校的事情有张先生这样的人加入,基本上算是搞定,至于薪金和租用学校的事情,对三月来说都是小事儿。 三月可有空间超市,首饰柜台就是三月的移动银行,薪金还用愁吗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