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 自己挖坑自己跳-《大明左道》
第(1/3)页
来人是赵独林赵县丞,他身材矮胖,穿着一身宝蓝缎子长衫,足踏粉底靴,一副风雅闲人的打扮,大步走了进来,笑着向李三思道:“你初到此地,就有这么大的一股狠劲儿,嘿嘿,可不得了!那郑伯爵三世袭封,在地方上根基深厚,朝中也有人,要动他,谈何容易?”
李三思不愿和他多谈此事,笑道:“玩笑,玩笑。我也就随口这么一说。”
赵县丞深深地看了他一眼,道:“嘿嘿,是么?”
这一班喝花酒的四个人取了齐,当即都各穿便服,不带随从,也不骑马坐轿,从县衙后园的侧门出来,走过两条大街,一齐涌入县城里最大最排场的一处青楼“鸣玉院”。
青楼jì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非常之早。最早在chūn秋初期,齐国管仲曾设立“女闾七百家”,“闾”是数量单位,一“闾”为二十五家,这样算来,合计是一万五千家大小jì院,数量是非常之惊人。管仲设立的那一五五千家连锁的官办jì院是中国最早的国企,也是中国最早的连锁商业机构。
此后历朝历代大都设有官jì,官员左手拥jì,右手赋诗题句,谈经论道,那是时髦的雅事。到了明代,朱元璋为了增加国库收入,在南京秦淮河畔设立“国营jì院”,并亲自为jì院题写对联,鼓励到此**。因此,号称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的朱元璋实际是延绵明清两代数百年的“秦淮风月”的肇始人。
老朱也为这一造福大明的男人们的伟大事业立下规矩:只准百姓“挥杆”,不许官员“进洞”。明初,官员宿娼piáojì,被发现后就是革职永不叙用。到嘉靖未年时,官场风气驰废,**宿jì之风盛行,官员们裤裆里那点事,也就不大有人认真管。虽然如此,官员公然**喝花酒那也是不行的,被某位较真儿的御史知道了参上一本,也是灰头土脸的丑事。因着这个缘故,冯县令和李三思等四人都刻意十分低调。
再低调的鸡蛋只要生了缝儿,就逃不过苍蝇的嗅觉。“鸣玉院”的老鸨一见李三思等四人进了门,就如苍蝇见了血一般迎了上去,满脸堆笑的招呼。像jì院老鸨这样的人,每天迎来送往,三教九流都要接待,大多练就了一双锐眼。来的客人是什么身份,有多大油水可捞,只要瞥一眼举手投足的气度姿态,就能知道有个大概。她瞧见这四人中有两位在过门槛时十分自然地挺胸抬腿,心里就有了数,知道这两位多半是官爷。于是,也不待他们开口,就把这四人带到一处雅致的包间。
既然是寻欢作乐,那也不必分首席主位,冯县令招呼一声,让大家随意就坐。李四明为人机巧,惦记着这里自己辈份最小,就挑了门口的座位坐下。酒菜很快就上了桌。老鸨从院中当红的姑娘中挑出顶好的四位带进了房间中,笑着道:“这是我院子里最好的四位姑娘了。几位爷要是觉得不满意,可以再挑再换。”说完,就识趣的退了下去。她既然瞧出其中有两位是官爷,也就知道官爷喝酒,最不喜欢闲人多嘴多听。
国有国法,行有行规,青楼也不例外。行院里的规矩是陪酒的姑娘不能挑客,所以这四位姑娘也就仍是站在那儿,行了个礼,等这几位客人说话。冯县令瞧着这四位姑娘果真模样不错,就向李三思等三人说道:“别客气,各挑一位呀。”见赵县丞、李三思和李四明都把目光投向自己,意思是让自己第一个挑。
他就笑着向李三思、李四明道:“虽然我和赵老弟的年纪比你们大些,但这种事情却不用敬老,还是你们两位小老弟先挑。”又向坐在他旁边的赵县丞道:“我说得有理吧?”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