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章 石头榨油是石油-《大明左道》
第(2/3)页
李三思瞧在眼里,心里想着,这到是一条好汉。冯县令低声在他耳边道:“依我看,这事似乎怪不得守门军士,并不曾有人动手殴人。这样处置,是不是太过鲁莽了些?”
李三思脸上不动声sè,口中低声道:“这一节,我又何尝瞧不出?事急从权,这也是没法子的事。”他伸手漫漫一指城外空地上三三两两各自扎堆的流民,“这些流民来自各县各村,本来互不统属,也互不相识,不知不觉就按着同村同乡聚集起来,或两三人一堆,或三五人、十数人一堆,各自聚作一处。这样的流民群体就算人数再多,那也是一般散沙,不足为惧,酿不成大乱。即便是有了纷争冲突,也容易弹压。幸好城外的流民大部分都是这样散乱着的,那便暂时酿不成大患,可以放入城中。”
接着,李三思又朝在城门口挤做一堆喧哗议论不休的百余名流民努了努嘴,说道:“如果是流民群体都像这样互通声息,互相攀谈鼓动,并且为着同一件事义愤填膺,渐渐就会抱成团儿。这样一来,即便是人数少也容易酿成大祸。我若不快刀斩乱麻平息此事,那就是给了这些人一个聚集和团结起来的机会,拖得越久,隐患越大。我刚才率先下令,是想由我做恶人,你来做善人。等此事平息后,你再放了那名军士,好言抚慰他便是。”
打完军棍,又将那名军士当众锁拿,押解下狱。众围观的流民见此事处置得偏向自己这一方,顿时平静下来,不再喧哗吵闹。随后,李三思命人将从城中城隍庙里将将求签的签筒全数取了来,让流民排成队列依序入城。进去一个,发一个竹签,并向各人交待这是入城后领粮施粥的凭据,要善加保管。又令发放竹签的军士暗记数目,发完后回报。
见此事暂告平息,众流民入城平稳有序。冯县令和李三思二人便回到县衙,稍作休息。后堂中,仆役给两人奉上香茶,李三思道了一声谢,接在手里,好整以暇地轻抿细品。冯县令却没这般心思,把茶碗摔在桌上,愁眉不展地道:“这一两千张嘴要吃饭,我哪里去寻这么多粮米?就算是喝稀粥,那也是喂不起呀。我早在一个月多前就向上奏请调运粮米赈灾,到现在都没结果。那是指望不得。这一两千张嘴,只要断粮两三天,我这县城里还不乱开锅了么?”
李三思微微一笑,说道:“大人稍安勿燥。朝廷嘛,从来都只爱锦上添花,不爱雪中送炭。你急什么,偏不来什么,你不要时,又偏偏多得你发愁。不管哪朝哪代,都是这个德xìng。这边的事态是火烧屁股,上头的大佬们却只觉得微微有点热,反正烧的又不是他们的屁股。大佬们照例是要先去理会他们觉得更要紧的事。冯大人,这灾情你向上头是如实禀报的吧?”
冯县令点点头,道:“对。”
李三思叹了口气,说道:“这就对了。事情若是真闹大了,上头重视了,自然也会真管,但是管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你的罪,说你处置不力;你说得小了,上头又觉得没什么了不起,就懒得理你。这就好比房子起火,如果只烧着家私,邻居帮不帮忙救火就难说,若是烧上房梁了,那就是多半要帮忙的。地方上不出些大乱子,不搭上些老百姓的人命,上头多半就懒得管。唉,苦的总是老百姓。”
冯县令摇摇头道:“且不说怎么应付上头,先设法过了眼前这一关才是。眼下,我能调用的粮米,用来开设粥棚也只够一两天之用。朝廷的赈灾粮不知什么时候能到,至于老天爷什么时候能下一场雨缓解灾情,就是更是难说得很了。唉,这事难办得很,你且帮我想想法子。”
李三思道:“你能动用的粮米轻易不要动,要留着到十万火急,不得已之时再应急。我想法子让县里的富户出点血,由他们开设粥棚,也省得由官府出人力和工费。”他心里的想法却是,就算是官府出粮米,也该交由民间办才好。官办慈善总是没民办的靠谱儿,在哪朝哪代也应该都一样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