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三章 后车之鉴前世师-《大明左道》
第(3/3)页
这七处粥棚有三处在城内,四处在城外,位置分布均匀,并不挤在一处。这也是李三思刻意细心谋划。入城灾民流民入城之时,每人发了一根从城隍庙里拿来的木签,凭木签每rì领粥两次。从上上签到下下签,每一种不同类别的木签各对应一处粥棚领粥,分毫不乱。之所以要这么安排,是因为要将这两三千灾民流民分散开来。这样一来,领粥之时不致于等候太久,也不会人群聚集大多,以致于滋扰城中百姓商贾,堵塞通行。更重要的则是这数千人全部聚在一处,就会容易生事滋乱。全都打散了,各归各处,就好控制得多。
首先巡视到的是位于城西的丁家丁大孝子开设的粥棚。这丁大孝子到是一个信人,既然已经答允他的“李叔”拿出三百石米谷施粥,也就当真没有含糊。他安排人手迅速将这粥棚给支了起来,弄来一口大锅熬粥,向持着木签作凭信的灾民分发。
粥棚是没去皮的桦木外加茅草搭成,灶台也只是用黄泥草草砌就。丁家在这些器物上虽然粗陋节省,但拿出的粮食却是实实在在。这样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了,到也合乎丁家善于计算和节约俭省的家风。李三思命丁家的仆人打开了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,亲自伸手掏了一把看了看,到也确实是好粮,并没有将近变质的陈粮。看事能知人,这到能看得出这丁大孝子也真是一个实诚人。
一长队饥民排着队,每人手里几乎都拿着一个木碗等着领粥。木碗是饥民逃难的必备用具,是以人人都是备得有的。这些人其中男女老少都有,大多是蓬头垢面,衣衫破旧污秽。虽说总算能有一碗正经粥饭填一填肚皮,不用再吃树皮和观音土,但是各人的脸上却并没有多少喜sè,更多的是神情木然,仿佛长着两只脚的木偶人一般。饥饿已经耗光饥民的生气和jīng神,就连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喜怒哀乐也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与奢侈。只是粥落入碗中之时,饥民的眼珠才会动上一动,闪现出一点点鲜活的光彩。
与李书办和曾大宝及在场施粥的丁家人不同,这是李三思平生第一次真正见识到饥民待食的饿相。这与他先前在书中或者影视所了解到的情形竟是如此不同。当真是只有深临其境,方知真味。这一番无声的景象,既让他感到震憾与沉重,更觉得十分心酸,心中暗骂:“cāo蛋的老天爷,你下个雨不行么?旱你妹呀;cāo蛋的皇帝,你管一管你的百姓子民不成么?”
丁家的一位仆人拿着一个大铁勺,往饥民伸过来的木碗里舀粥。不管碗大碗小,来人是男是女,一勺便是一碗,并不多给。大锅里水汽腾腾,也看不清是煮的粥是稀是干。
李三思走到饥民队伍中一位上了年纪的枯瘦老伯面前,说道:“老伯,能把您的碗筷借我用一用吗?用一用就还你。”
那位老伯打量了李三思一眼,瞧见这个年轻人衣衫整洁,面sè和善,不像是饥民,刚才又见过这位年轻人在粥棚里巡查吩咐,就猜出李三思是这里管事的,便把碗筷给了他。
李三思拿着木碗走到前面,吩咐那位负责舀粥的丁家仆人:“给我舀一碗,跟其他人一样的。”那人一怔,也就随手给他碗里舀了一勺。
李三思端起喝了一口,立刻眉头皱起,说道:“这可不行!”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分隔线=====================一更四四千字,完成,晚上再更四千字,求收藏推荐点击。
;
第(3/3)页